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
——<<鼎湖山听泉>>教学案例
河南省安阳市大市庄中学 彭海军
教学设想
鼎湖山听泉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游记。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读书,掌握“吟哦讽诵而后得之”的读书方法。常规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,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欣赏。但究竟如何“品味”,一直是困绕教师的一个问题。一直以来,我们注重了课堂的朗读,力求做到“书读百遍,其意自见”,但是让学生毫无激情,毫无目的,毫无思考的去读,其效果也是只是背的滚瓜烂熟而已,其结果只能是学生越读越乏味,越读越干巴,逐步丧失朗读的兴趣,学习过程中缺少了一些情感的体悟,文学的品味,人文的感染。
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“吟哦讽诵”,掌握品读写景散文的方法,便成了我教读本课的目标、重点。要在课堂上真正落实读中悟,悟后读,读中思,把感悟、理解、欣赏统一起来,便需要给学生“授之以渔”,教他们掌握学习方法,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,一生受益。真正的读书要带着情感去读,带着问题去读,读有目的,读有评价,读有效果。在鼎湖山听泉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中,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:
本案例的重点是朗读品味,学会品读文章的方法。
首先: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,初步感受鼎湖山景致之美,泉声之美妙,从而抓住本文的重点:“听泉”中感悟人生。
其次:以“听泉”为突破口,让学生找出听泉的句子品味,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揣摩,在读与交流中有自己独特的感悟,从而情感体验作者的心情感受。当然,品味中离不开丰富的想象,让感悟和品味在头脑中形成图像,使之具体化,形象化。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感悟,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,培养语感,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,即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想象、揣摩、品味,有自己的情感体验。
再次:用所学品读文章的方法指导阅读。在上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品读第二段,通过想象,生生交流学习感受,用方法指导具体的学习,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方法,巩固加强上节所学,把这种学法形成规律性的方法,真正授之以渔。
最后:充分指导朗读。先让学生揣摩诵读的方法,并加以讨论交流、归纳总结,然后边读边指导,边感悟边评论。充分的朗读就是把学生带入深夜听泉的意境,师出示画面,学生配读文句,使学生的想象、感悟形象化,具体化,加深对文本的理解,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,让学生和文本对话交流融为一体。
课堂实录
一、学生整体感知课文,明确作者的游览路线及在听泉中听到了什么,感悟到了什么之后,抓住课文重点:“听泉”中感悟人生。
二、朗读想象,品味体验,掌握方法,指导诵读。
师: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鼎湖山那美丽的景致,倾听了那美妙的泉声,就让我们在轻柔的音乐中默读课文,并画下听泉的句子,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。(配轻柔的音乐)
生配乐默读。
师:作者刚到鼎湖山就听到泉声,哪位同学读一下?
生:“过了还翠桥,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,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。泉声极清朗,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,引人顿生雀跃之心……”
师:(做停止手势)下面的句子还是写山泉吗?
众生答:不是。
生:(赶忙纠正)下面写的是作者的行踪路线。
师:(笑)你的反应真敏捷!同学们,闭上眼睛听听老师的朗读,品味初次“听泉“的感受。
师范读。
师:作者是怎样听到泉声的?
生1:泉声扑面而来。
生2:作者未见泉影,先闻泉声。
师:这两个同学很善于动脑筋,作者写山泉是未见泉影,先闻泉声,泉声是扑面而来,用感觉写听觉,“扑面”给你的感觉怎样?
生生交流。
生1:我感觉是那么亲切、温柔。
师: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那样亲切温柔吧!(众生笑)
生2:泉水“扑面”而来,“扑面”这个动词有迎面而来的意思,给人感觉有点汹涌,有点措手不及,不知所措,我感觉没那么温柔。
生3:我也有同感,泉声“扑面”而来,感觉到一股强大力量的冲击,所以十分兴奋。
生1:清爽的泉声如春风风人,如夏雨雨人,怎能不亲切温柔呢,怎能不是一种享受呢?
师:你们的感受虽然不同,但都很真切,用心去体验,感受非常独特。作者先前冒雨游七星岩走的匆匆,看的蒙蒙,游鼎湖山已近黄昏,烟雾迷蒙,泉声扑面而来,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?
生思考。
生4:黄昏时分,烟雾迷蒙,游览不尽人兴,泉声扑面而来,连日来心情的压抑、郁闷,一扫而光。
生5:此时此刻,作者的心情豁然开朗,如入仙境。
生6:置身泉声之中,雀跃无比,感觉雄壮极了。
师:同学们各抒己见,感受很独特,充分体验到作者初闻泉声的感受,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抓住关键词语揣摩,品味其中令人回味的内涵。
生做笔记: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揣摩品味,进行情感体验。
师:泉声扑面而来,令人为之精神一振,作者未见其影,先闻泉声,你能描绘一下想象中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吗?
生1:我看到了哗哗流淌的泉水,它是那样清澈。
生2:我看到了泉水一泻而下,落下万丈深潭,十分雄壮。
生3:我看到了游人在山泉下嬉戏,头上是轰响的泉声,脚下踩着石头,泉水从脚下流过,快乐极了。
师:这些同学想象的多么丰富,多么形象,把山泉给想活了。所以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要……
生:边读边想象。
生记录。
师:我们读文章时要抓住关键词句,边读边品味,边想象,那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去读一读第二段吧!
生自由朗读品味。
师:同学们读后脑海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,给大家勾勒一下吧!
生1:我看到了山泉在山中忽隐忽现,在草丛中流淌,在林子茂密的地方就看不到了,只听到泉水的鸣声。
师:你用你的想象已经免费到鼎湖山看到山泉,听到泉声了,感觉很不错吧!
生2:我看到女儿在“我”面前撒娇的神态,她铃声般的笑声使我感到很幸福。
生3:女儿在我欲揽她时,远远的跑开,真可爱,她一定做着种种鬼脸;当我假装不理她时,她偎依在我怀里,我闭着眼任由女儿吻我。
师:你们真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,飞呀飞,老师也仿佛身临其境!那么同学交流一下你是如何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的?
生生交流。
生1:我抓住“调皮”这个词,山泉就像我的女儿一样调皮、可爱,作者把山泉写的很富有情趣。
生2:也就是说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泉写活了。
生3:作者见泉思女,重点是表达对山泉的喜爱之情。
生4: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,真的把山泉写的活灵活现,像个害羞的孩子,又是个可爱的孩子。
生5:山泉忽隐忽现,使我想到了一句诗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春。”
师:同学们要么互相补充,要么互相碰撞,要么阐述自己的见解,真的是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啊!大家已经学会了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想像品味,那就让我们在诵读中感悟人生吧!
师:听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深夜听泉的句子。
师范读。
师:怎么样?
众生:读的美!
师:(笑)是吗?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,应该怎样读,才能读出美的韵感。
生讨论交流,小组归纳。
生1:四个排句要读的有变化,但还知怎样变化。
生2:我组认为一、二句读的要轻柔,三、四句读的要有飘荡之感。
生3:我们组认为要读出音乐美,所以每一个字都要饱含激情。
生4:语速慢点,读出抑扬顿挫来。
生5:“应”、“定”要重读。
生6:“那……是”也要重读。
师: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,同学们把各组的朗读方法归纳总结了一下,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朗读深夜听泉的句子,读出美,感受美。
生自由朗读。
师:同学们,展示一下你的诵读才华吧,同时也做一下评委怎么样?
生跃跃欲试。
生1:读。
生2:他读的有些快,句与句之间没有停顿,没有读出节奏感。
生3:四个句子没有变化,干巴巴的没有美感。
生4:我认为他三四句读出飘荡之感,特别是“定是激流直下陡壁,飞瀑落下深潭。”有那么一点气势。
师:同学们做评委很公正、公平,很有水平,我再找一名同学读一读吧!
生5:读。
师:读的怎么样?
生6:读的如行云流水,把我们也带到了深夜听泉的境界。“柔曼”、“清脆”、“厚重”、“雄浑”几个词读的很有韵味。
生7:我觉的第四句读的有点快,字音要拖一拖,落的实,镇的住。
师:把这一句给大家读一读怎么样?
生8:读。
众生:这样读就好多了。
师:同桌之间互相朗读,一个朗读,一个做评委,看谁读的好。
同桌之间互相朗读。
师:大家读出了韵味,越读越美,你脑海有深夜听泉的画面吗?
生齐答:有。
师:展示画面。大家用书上的语句描绘一下这幅画吧!
生齐读:那柔曼如提琴者,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。
师:展示画面。
生齐读:那清脆如弹拨者,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。
师:展示画面。
生齐读: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,应为万道细流汇与空谷。
师:展示画面。
生齐读: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,定是激流直下陡壁,飞瀑落下深潭。
师:同学们在诵读中脑海出现了一幅幅画面,对于精彩的段落一定要在反复诵读中想象、品味。今天老师展示画面,同学们配读文字,非常准确,非常精彩,这节课大家进行了真正的读,真正学会了品读文章的方法,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用方法指导阅读。
教学反思
新课标指出: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理解主要内容,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,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,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。本节课我就是把课标上的几个要求统一起来,通过语言品味,在实践训练中归纳成一种读书方法,然后再具体到学习实践中,用理论指导实践。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,学生真正的学会了读书,在品读中感受了文学语言的魅力。
一在阅读中教给学生读书方法。学习方法不是单调机械地传授给学生,老师让学生在品读中抓住关键词句,学生充分谈自己的理解感受,情感体验,在想象中感悟,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觉的归纳,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上升为理论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,授之以“渔”,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,提高学习效率,让学生终生受益。
二、掌握方法后注重实践应用,检查评估。学生在第二段中,边朗读边想象,想象特别丰富,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,使之具体化、形象化,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,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,培养了语感。尽管个别学生的表述还不是那么流畅,但是一次发言,一句赞赏,都能在他们心中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,收获成功的喜悦。让学生在语言品味中交流探究,思考感悟,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。
三、语文课应该是朗读的课。本节课充分注重了学生的朗读,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。有教师的范读,有学生朗读的交流,归纳总结,有学生的朗读,有学生的评论,在一次次的读评中学生加深了对深夜听泉的感悟,真正做到“书读百遍其意自见”,在美读中身不由己的进入意境,感受美的熏陶,陶冶情操,净化心灵,感悟人生。
四、注重了生生之间,师生之间,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。阅读就是个性化的对话交流,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感受,理解,生生交流思想,师生引导对话,深入文本体验情感,在不同见解争论中畅所欲言,各抒己见,要么坚持己见,要么互相补充,要么产生共鸣,让思想在一次次的对话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。学生在谈“扑面”的感受时,通过对话交流,把听泉的感受多层化,体现了情感感受的独特性,多元性,也在碰撞中感受到泉声带给作者的愉悦和清新。
五、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,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。为了落实教学任务,先抓住“听泉”的句子进行想象品味,学习读书方法,又运用方法指导阅读,再指导诵读,最后展示画面,学生配读文句,课堂达到高潮。课堂教学逐层深入,突出重点,突破难点,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,收到良好效果。
下一篇:《赤壁赋》课堂教学实录
巴教学会[2007]13号关于召开首届中小学音乐、美术教学专委会年会暨音乐、美术教学展评的通知
2007-04-02巴中市教育局关于 “巴中市普通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”组成人员的通知
2010-10-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