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备课要有有效性
所谓有效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,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,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,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,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,笔者认为这样的备课就算有效备课。如何进行有效备课,我结合着实际的工作经验,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:
一、了解备课现状,做到有的放矢。
据笔者了解,教师备课的现状不容乐观,笔者调查一所学校教师的备课情况:下载教案的占75%(其中下载教案后进行勾画、添、删等个性化修改和写了教学反思的占34%,使用集体备课教案或他人修改的教案的占12%,下载教案后没进行个性化修改的占29%),手写教案的占10%,没有教案或只备在课本上的占15%(此类教师,自认为教学时间长,教学经验丰富,写一遍麻烦,故全备在脑中的)。有教案,又是怎样的呢?例:
《孤独之旅》教案设计 一、教学目标: 1.通读全文,概括课文的故事内容; 2.小组合作,跳读重点语段,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。 3.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,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,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。 4.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,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。 二、教学重难点: 教学重点:跳读重点语段,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。 教学难点: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,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,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。 三、教学准备:多媒体 四、教学时间:1课时 五、教学过程: (一)歌曲导入 (二)初读课文,感知文章内容。 (三)品读课文,走进孤独之旅,聆听孤独的心声,分析人物形象。 (四)赏析佳句,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,揣测人物心理。 (五)拓展内容,欣赏名言。 (六)布置作业,结束新课。 |
此教案如何呢?笔者认为有应付的嫌疑,并非有效备课。因为备课的基本要求是:备教材、备学生、备教法。笔者认为此教案存在的问题是:
1、“头重脚轻”, 重点不突出:教学过程是备课的重点,备得略,而教学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学准备等比较详,总体来看显得
“头重脚轻”, 重点不突出;
2、教学目标、教学准备与教学过程不衔接,教学目标不明确:如:①、教学目标中“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,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,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”,而教学过程是“赏析佳句,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,揣测人物心理”;②、教学准备中“多媒体”在教学过程中未得到体现;③、教学目标中“三维目标”不明确,不实用。
3、教师的操作性不强。教学过程的简略,不利于教师在课堂的把控,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;
4、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法在备课中未得到体现。
二、抓住备课的关键,进行有效备课。
备课过程包括阅读钻研教材、学习参考资料、了解本班学生情况,安排学习计划、作业等。大体包括学习课题、课型、学习目标、要明确重点环节、分散难点,设计好板书。备课时要对时间作合理安排,要考虑讲练结合,要安排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。课堂练习要切合本课教学内容,少而精;课后练习要选题典型,根据题目难易分层布置。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:
1、要注重知识的贮量。
教师要备好一堂课,必须阅读钻研教材、学习参考资料、了解本班学生情况,储备足够的知识。教师常说:“给学生一桶水,老师就要有一潭水”。其实,“一潭水”远远不够,教师需要寻找足够的水源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。
2、要重视导入。
俗话说:“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”,托尔斯泰说“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,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”。 每节课的开头是引出课题的环节,形象、生动、精练、有趣的导入能将学生尽快引入到美好的学习环境中去,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、求知欲,让“课堂有味”,使学生由“厌学、惰学”到“乐学”、“善学”。具体的方式有:事例导入、故事导入、实验导入、设疑导入、目标导入、旧知识导入、比较导入等。
例:教学《孤独之旅》时,播放歌曲《重头再来》,让学生听后谈感受,能让学生感悟到“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,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,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”,进而引起学生对“孤独之旅”的思考。
3、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备课。
教材虽然是专家编写的,但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学生,所以在使用教材时,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素材和教法,对于有些不适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完全可以删除,部分内容也可以修改,对于教材的安排也不一定非要一成不变,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。
4、要形成合理、适当的教学目标。
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,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标准,只有制定出合理、适当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备课。
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的方式不同,如“三维目标”,并不是每一节课都有合适的“三维目标”(有些课程是以纯练习为主的,有些课程在情感、态度及价值观上不一定有所体现),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。只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,我们才能有的放矢,展开真正的有效教学。
5、要理清教学思路,明确教学流程。
一节课,从导入,到学生初读、品读、细读,到探讨、思考,再到教师总结,到学生练习。思路要清晰,教学流程明确,才能使一节课流畅而有节奏,有序、紧张,从而达到有效的目的;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的混乱,浪费课堂时间,影响课堂秩序,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。
4、要重视教法与学法的设计及学生活动的安排。
教学活动中,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教师在备课中就要精心设计和导演:哪些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,哪些问题由学生讨论探究后回答,哪些问题由教师启发、诱导回答;哪些朗读需要变换角色,哪些朗读需要变换不同的语气;在练习中教师要安排哪些题来帮助那些差生,还要照顾到优生有创造性的发挥,学生又会质疑、提出些什么问题……。
例:教学《孤独之旅》“品读课文,走进孤独之旅,聆听孤独的心声”环节时,采用以下步骤,设计“诵读法”、“品读法、“多元探究法”: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增强感知、感悟;品读重点语句,品味其思想内涵;在讨论的基础上,对某个或某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,拓展思维。
1.作者给本文取题叫“孤独之旅”,那么这旅途指的是什么旅途呢? 2.在这个牧鸭途中,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? ①、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多元探究: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,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,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。) ②、采用不同语气朗读相关语句。 ③、提问:从以上分析中,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? |
5、要重视板书。板书是一节课主要知识的框架,是教师教案中主要内容的“缩影”,好的板书设计能使学生从知识的结构上理解其发生、发展、结果(结论)的形成过程,会给学生留下长久的记忆。如果教师不认真备课,不作板书设计,写满就擦去,会影响教学效果。
6、写好教学反思。教学反思是教师课堂教学反馈的一种好方法。认真及时地写好教学反思能总结该课的得失,为下堂教学积累经验,也是教师的爱岗敬业、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。
7、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穿插。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,它不仅限于备课时所写的课题内容,还应把从报纸、杂志、网络等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、教学方法、老师的示范等穿插到相关的教案中去。
例:教学《孤独之旅》“拓展内容”环节时,穿插“欣赏内容”:
配歌曲《壮志在我胸》,朗读赠言: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——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;风越强,树越壮。—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,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,才懂得生命的珍贵。 —— 怀特曼
三、笔者认为《孤独之旅》有效的教案应该是:
《孤独之旅》教案设计 一、教学目标: 1.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,把握课文情节,概括课文的故事内容。 2.品读课文,品味“孤独”,聆听孤独的心声,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成长历程。 3.赏析佳句,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,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,并模仿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。 4.引导学生用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,理解“孤独”与“成长”的内涵,感悟人生。 5.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品质,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。 二、教学重难点: 教学重点:品读课文,品味“孤独”,聆听孤独的心声,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成长历程。 教学难点:引导学生用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,理解“孤独”与“成长”的内涵,感悟人生。 三、教法与学法: 1.诵读法。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增强感知、感悟。 2.品读法。读重点语句,品味其思想内涵。 3.讨论法。在讨论中互相启发,感知韵味。 4.多元探究法。在讨论的基础上,对某个或某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,拓展思维。 四、教学准备:多媒体 五、教学时间:1课时 六、教学过程: (一)歌曲导入。 1、(多媒体播放歌曲《重头再来》,直到上课。) 提问:同学们,听了《重头再来》这首歌,有何感受? 2、(出示文中插图) 提问:同学们,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处在浩浩芦荡中,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?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?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。 (二)初读课文,感知文章内容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,教师出示重点词语,学生朗读,读后回答: 1.本文主人公是谁?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? 2.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,并说说你的理由。 (三)品读课文,品味“孤独”,聆听孤独的心声,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成长历程。 1.作者给本文取题叫“孤独之旅”,那么这旅途指的是什么旅途呢?(牧鸭之旅。理情节:离家牧鸭—路途中—到达目的地—牧鸭生活—鸭子下) 2.在这个牧鸭途中,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? ①、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多元探究: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,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,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。) ②、采用不同语气朗读相关语句。 ③、提问:从以上分析中,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? (四)联系自己,理解“孤独”与“成长”的内涵,感悟人生。 1、学贵有疑,与同桌交流自己有过的孤独,有怎样的感受? 2、曹文轩在《论孤独》中说:“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——如果程度得当的话,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。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;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”,联系课文,理解文中“孤独”与“成长”的内涵。 3、仿写:示例:孤独是一种状态,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。 孤独是 ,需要 。 (五)赏析佳句,仿写心情。 1.这个孤单的少年,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(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),请找出环境描写(芦苇荡、鸭群、暴风雨)的句子,轻轻朗读,说说它的作用?(学生通过事例进行讨论回答) 示例:句子(第21节)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。 赏析:运用比喻、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(原句景色),反衬出小船的孤小,突出了杜小康那种“永远逃不走的感觉”的真切(环境描写的作用)。 总作用:渲染孤独的气氛,推动情节发展,衬托杜小康的心理,造就他坚强的性格。 2.练一练: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:高兴、悲伤、兴奋、苦恼、孤独…… 请选择一种心情,自己设置情境(比如考试得了满分;妈妈去外地了,家中只有我一个人;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;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……)说一说或写一写。 示例: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,走在回家的路上,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,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,似乎他们也在祝贺我、鼓励我。夕阳影在山巅也似乎想多看我一眼…… (高兴) (六)拓展内容,欣赏名言。 1、这个孩子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,他由幼稚、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、坚强、有责任心的男子汉。同学们你们从这个同龄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呢?这个故事给了你这样的人生启示呢? 2、配歌曲《壮志在我胸》,朗读赠言: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——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;风越强,树越壮。—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,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,才懂得生命的珍贵。 —— 怀特曼 (七)布置作业,结束新课。 1.请你搜集3条对你的人生有启示的名人名言。 2.推荐阅读《草房子》。 (八)板书: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杜小康 孤独——————磨难————坚强 (迷茫 恐惧 害怕 胆怯)————(成长) |
恩阳区磨子小学 刘 海